“1988年《财富》杂志出版的投资人手册显示,在全美500个制造企业与500家服务企业中,只有6家公司过去10年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超过30%,最高的一家也不过只有40.2%……在1977年到1986年间,总计1 000家中只有25家能够达到业绩优异的双重标准:连续10年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达到20%,且没有1年低于15%。这些超级明星企业同时也是股票市场上的超级明星,在所有的25家中有24家的表现超越标准普尔500指数。然而,这些《财富》冠军榜企业的两个特点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第一,其中大企业只使用相对于其利息支付能力来说很小的财务杠杆(真正的好企业常常并不需要借款);第二,除了一家企业是高科技企业和其他几家是制药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业务都非常普通。它们大都出售的还是与10年前基本上完全相同的、并非特别引人注目的产品(不过现在销售额更大,或者价格更高,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25家明星企业的经营记录表明:继续增强那些已经相当强大的经济特许权,或者专注于一个遥遥领先的核心业务,往往是形成企业非常出众的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
巴菲特一再强调,投资人要关注的是企业,而不是市场,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公司。
在收集目标公司信息时,巴菲特告诫投资者:一定要注意区分上市公司公告与非正式公告。
上市公司公告是指公司董事会对公司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购重组等所有对公司股票价格可能产生较大影响事项的公开正式披露的报告。由于上市公司对公告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性负有法律责任,并且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总体来说,上市公司公告中一般不会存在明显的虚假、误导或遗漏。
非正式公告是指没有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进行披露的消息,或者指小道消息、传闻。由于非正式公告不是上市公司依法通过正规途径或渠道披露的信息,其真实可靠性没有保障,一些消息甚至成为庄家用以欺骗散户、操纵股价的工具。因此,投资者应把上市公司公告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加以仔细阅读和分析。
另外,价值投资并不是指企业现在的业绩怎么样,关键是看它业绩的储备情况,下一年、下两年的情况。因此在股票投资过程中,需要你对上市公司的情况进行了解、挖掘、分析、探索。你要明白一点,炒股不仅仅是看K线图,最关键的是要分析上市公司的价值潜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估值。所以当公司的股票已经透支了现在的业绩甚至未来的业绩时,对这种股票的投资你就要小心了。但是有些公司,比如股本规模比较小,业绩增长潜力比较大的公司,特别是产业前景比较好的公司,投资者就可以关注。
追随巴菲特
沉潜股海多年并一直保持稳健业绩的郑小姐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在股市获胜,主要是吻合了巴菲特“不熟不做”的基本理念。她认为,投资于一个你不熟悉的陌生行业,不但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不断地摸索、总结。这既浪费时间和精力,结果也往往得不偿失。所以,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不要轻易投资,哪怕这个行业有着非常高的利润,你也不要受其诱惑。
“不熟不做”并不是说你熟悉之后就一定要去投资该企业,关键还要看该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前景。这是你运用“不熟不做”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的原则就是:投得起钱没钱赚的投资不干。在这里,“不熟不做”的“熟”并不完全是自己实践后所取得的感性认识,主要是指投资者在选择企业和行业之前所作的调研,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作的投资规划。
2007年5月31日,大多数股民认为这一天是中国的“黑色星期二”,郑小姐跟这些人的观点不一样。她认为,国债利率从3.39%提高到3.81%,必然影响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利率提高导致股票的合理目标价调低,从而出现市场波动,加之印花税的较大提高和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指数出现大幅度下挫,这仍然属于股市的正常现象。
郑小姐说,市场没有规律,所以在投资中特别要警惕所谓的预见规律。例如,一些投资者想当然地为自己设定“涨到不可能再涨的高位,以及跌到不可能再跌的低位”的自我预期。但是,股价永远没有最高点也没有最低点。她说:“我们可以借用巴菲特的话,炒股其实就是50%技术,50%艺术,50%传说。”
最后,针对大多数股民看着自己抛出的股票持续上涨、买入的股票持续下跌的后悔心理,郑小姐说:“你没赚到钱,并不意味着你亏了,就像好的基金经理只赚合理的钱。很多人理财不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太害怕失败。但你如果避开了失败,也就避开了成功。”
其实,在股票市场中还有许多像郑小姐这样的投资者,他们秉承价值投资的理念,追随巴菲特的足迹,在复杂多变的股市搏击中越来越成熟起来;当然,投资回报也变得越来越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