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尚炼金之道的美国,“小巴”这样自幼熟读商业书本,有丰富经商经验,后来又毕业于顶级商学院,被泰斗级大师给出最高评价的优秀学生,自然是猎头公司追逐的人才。
“小巴”想去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继续学徒,不领工钱。但遭到了拒绝。“小巴”没有放弃,他没有在华尔街找其他的公司就职,虽然这对他而言并不难。他开始充实自己并自己摸索着股票投资的路子。24岁那年,格雷厄姆终于被“小巴”这种“程门立雪”式的诚意打动,将其接收为一名每年底薪12000美元的员工。“小巴”以实际行动回报了恩师的知遇之恩。1954年,一家经营巧克力的上市公司想趁可可豆原料价格处于高位时抛售库存,又担心征50%的高额利得税,就巧用了一条税法条款:把存货直接分配给股东回购股票可以免税。当时每股可换80磅豆子,每磅市价64美分,而每股股票的市价在15美元左右。“小巴”一眼看到其中36美元的利差,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不厌其烦地干同一件事:从股票市场以15美元的价格买进股票,拿着股权证书到上市公司去换回价值512美元的可可豆的提单,再把这些可可豆提单按市场价卖掉。
可可豆和上市公司都没有挪窝,只不过小巴不停地往返于股市、可可豆市场,用现金换股票、股票换提单、提单换更多现金、现金再换更多股票、股票再换更多提单、提单换大量巨额现金……
可是,这样的光景仅仅保持了两年。1956年,61岁的格雷厄姆感觉到常年操持炼金场太累,决定退出股市江湖。于是他关闭了自己的炼金场。就像那些常年行走江湖的老剑客会觉得厌倦,渴望一种闲云野鹤的自在生活一样,退出股市江湖的格雷厄姆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继续布道授艺,他要把他多年的炼金心得写下来,为后人留下一部金融著作。
这一年,沃伦?巴菲特26岁。当他得知老师将关闭炼金场,解散合伙公司的计划后,提前离开了公司。但此时的巴菲特在炼金道行上早已远非昔日“小巴”可比了。追随恩师在炼金炉边烧火的两年内,“小巴”已经深得格雷厄姆的炼金心法。不仅如此,他自己的钱袋子也迅速鼓起来了。自1950年带着9800美元从沃顿商学院出来后,他的个人储蓄在短短的六年间迅速超过了14万美元。格雷厄姆对于巴菲特的工作业绩以及投资理念也十分认同,他曾暗示自己的衣钵将由这位得意弟子来继承。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解散是沃伦修道炼金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想当年,“小巴”对自己的差事十分满意,如果老师的炼金场不关门,他是不会离开格雷厄姆而独走江湖的。那样的话,他终究也只是一个炼金炉边的小道童,而不是后来得道成仙的“股神”。当然,随着对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理念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小道童也隐隐约约觉得恩师的炼金手法似乎有点刻板,投资时显得过于保守了点。